紮實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建設科技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着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都對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深刻論述。如何準確把握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怎樣紮實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本期學習圓桌特邀專家學者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動力、基本路徑和關鍵舉措。《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對這一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系統論述。《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指出,“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強調,“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重要論述,爲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強化融合基礎,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爲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系統謀劃、超前佈局,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推動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6G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快構築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優勢。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瞄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強化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以及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與擴散,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盤。

把握融合關鍵,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既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又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能夠最直接響應和靈敏把握科技創新的市場需求,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在科技創新、安全支撐等方面的帶動作用,鼓勵科技領軍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爲行業內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帶動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完善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攻關任務,構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着力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完善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重大戰略規劃、重大項目及重大政策論證制定的決策機制,加大對科技型骨幹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加速創新資源整合和共享,爲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強大動力。

拓展融合路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爲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要依託我國產業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在重點產業領域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應用驗證平臺建設,強化成果識別、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等成果轉化服務供給。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促進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加快產品迭代升級,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發揮好科技金融作用,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引導企業、金融機構、系統集成商等多方力量,加速科技成果在產業鏈各環節的應用,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曲永義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

抓住關鍵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多篇文章對科技創新作出深刻論述。《深化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認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強調,“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二〇三五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些重要論述爲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科學指引。

縱觀世界主要大國興衰史,科技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動力和變量之一。築牢國家科學技術基礎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大國發展的必然規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國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和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迫切要求,更是進一步搶抓戰略機遇期下好先手棋和贏得新優勢的戰略選擇。要抓住關鍵環節,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關鍵要把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應該看到,我國在形成符合國情、滿足國家戰略需求、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充分發揮各方面作用、科學有效的科技管理體制上仍有不足,國家科技計劃和項目“誰出題”“如何出好題”以及“誰答題”“誰評價”等機制還有持續改善的空間。務必更加重視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有力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中堅力量。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我國仍未掌握部分底層、基礎和通用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亟需加力扭轉。需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完善戰略科技力量組織方式,重點在市場化力量“幹不了”和“不願幹”的關鍵環節發揮好作用。強化國家實驗室戰略效能,完善組織管理和經費支持機制,統籌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科研機構改革重組。組織優勢力量在戰略必爭領域超前部署集中攻關,在關鍵領域採取非對稱趕超戰略,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制高點。

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化力量在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中的強大活力。當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和人員有80%左右來自企業。註冊制改革以來,九成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公司,超過半數的創業板上市公司,都獲得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支持。這些市場化力量是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和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中堅力量。必須更加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更多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共同凝練科技問題、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

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相結合,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和底座。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高被引論文數、國際專利申請量均位於世界前列,在量子科技、生物科學、人工智能等部分領域正在實現從跟跑、並跑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重大原創性成果偏少,科研生態尚不完善。提升基礎研究水平,一方面要更加註重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強化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加力支持人工智能驅動的科研範式變革,加強科學數據庫和資源平臺建設。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鼓勵自由探索,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注重科學共同體建設,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更大力度支持企業開展基礎研究。

(熊鴻儒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奮發進取深化科技開放合作

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開放合作是科技強國的重要特徵。《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的多篇著作對加強科技合作、推動開放創新進行深刻論述。《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集中闡釋科技強國的內涵要求,對推動科技開放合作進行系統部署。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0年時間,我們要奮發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在開放合作中將科技強國這一戰略目標變成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成的科技強國應“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成爲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技強國之“強”,首先要具有居於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能夠持續產出原創性成果,引領全球科技進步方向。科技強國不能僅侷限於自身強,其應有之義是能集聚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攜手各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貢獻更多新知識、新技術,將科技成果擴散到全世界,增進人類福祉,推動全球發展。科技強國更不能侷限於科技強,而是要通過科技強實現經濟強、國家強。一國發展不可能依靠封閉的國內循環,一國科技也不可能依靠孤立的創新體系。中國已同全球經濟、創新體系深度融合,與很多國家科技創新關聯程度較高。我們必須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高水平開放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跨領域跨國界延伸,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持續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廣度和深度,適應新時代特點的開放合作格局加速形成。我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簽署了118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總數達70餘家,有效推動了共同研發、共享和應用先進技術。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持續加大,全球創新資源雙向流動更加順暢便利。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各類創新高地探索實施各具特色的合作舉措,形成梯次聯動的開放創新佈局。我國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已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牽頭髮起“深時數字地球”“海洋負排放”等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近60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有效開展全球性問題務實合作,爲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實質性貢獻。

新徵程上,我們要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全方位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着力聚全球英才、暢合作渠道、築開放高地、解發展難題,在開放合作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攜手各國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進一步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伙伴關係,加強政府間和民間科技交流合作,落實國際科技合作倡議、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更深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國家科技計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在氣候變化、生物安全、地球系統與環境、農業等共同關切領域主動發起並牽頭組織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面向新興領域和科技前沿發起設立新的國際科技組織,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彰顯大國擔當的高水平開放創新體系,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暢通創新要素高效流動機制,支持科研數據、資源、物品依法有序跨境流動,全方位促進全球科技創新人才雙向流動,提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國際化水平,培育更多高水平期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世界一流科技領軍企業。進一步優化區域科技創新開放佈局,推動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更大力度試點示範首創性、集成式政策舉措,加強政策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推動各項改革舉措紮實落地。

(陳 志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在《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一文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要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這爲我們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支撐,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作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科學決策,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在校生2.9億,約佔總人口的2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60%;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18億,職業教育爲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輸送了70%以上一線新增從業人員;教育綜合改革更加深入,教育評價體系日趨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進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

在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爲國家造就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的基礎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不少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跑者”“領跑者”轉變。近年來,我國在5G技術、深海探測、衛星導航、激光技術、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等領域取得驕人成績。

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向未來,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論述,不斷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積極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爲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規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着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科學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一支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讓科研人員有更大獲得感,得到應有激勵。更加重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積極爲青年搭平臺、壓任務,幫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吸引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

【張傳鶴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錨定“四個面向”加快科技體制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以科技現代化有效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關鍵。《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著作,既是對改革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指引,爲開闢新賽道、制勝新領域、構築新優勢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進行戰略謀劃、作出頂層部署,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國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進一步提升。《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左右。同時應當看到,我國科技創新仍面臨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等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研人員創造潛力的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破除束縛創新的制度藩籬,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活力,成爲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加速突破,基礎研究持續拓展認知邊界,學科交叉融合催生科研範式、產業格局與社會形態深度重構。面對這一趨勢,亟需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培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贏得發展主動權。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以全要素滲透、全鏈條重構的變革力量重塑經濟圖景,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等前沿技術已催生出萬億級產業。在此背景下,亟需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推動優質創新要素向關鍵領域集聚,壯大新興產業、佈局未來產業。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應對百年變局、構築戰略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目前,前沿科技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正加快重構。歷史經驗表明,國家競爭本質上是制度之爭。必須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以新型舉國體制爲依託,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破解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築牢戰略科技力量根基。

要確保改革沿着正確方向前進,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推動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高效協同推進。破除壁壘、整合力量,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引導更多創新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對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依託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配套銜接,解決研發“脫實向虛”“內卷式”競爭等問題,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使各類創新主體、科研英才勇闖“無人區”。

(馬一德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