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橋烘托一座城:解碼廊橋的傳承與新生

(原標題:一座橋烘托一座城:解碼廊橋的傳承與新生)

全文約 3145 字

012月25日,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發展交流會在泰順召開,聚焦技藝傳承與文化保護。

02泰順廊橋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32座現存古廊橋中有15座被列爲“國保”,被譽爲“中國橋樑技術的活化石”。

032016年臺風“莫蘭蒂”沖垮三座國保廊橋,泰順人自發組織修復,展現“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廊橋也藉助數字化技術迎來新保護方式。

04泰順廊橋已成爲文化IP,吸引衆多遊客,廊橋-氡泉旅遊度假區獲“國家級”認證,廊橋還成爲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樑。

05泰順借鑑廊橋編樑結構技藝,提出“造橋思維”,發展酒水產業、低空經濟等,以新路徑推動山區縣跨越發展。

以上內容由傳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僅供參考

很多人不是很瞭解泰順,卻知道泰順廊橋。看到這座橋,常常能想起“泰順”這個名字。

2月25日,泰順因這座古老的木拱橋再次名聲大噪——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發展交流會在浙南山城召開。國家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浙閩兩省四市七縣相關代表、專家學者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相聚於此,研討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和文化保護。

這座橋和這座城的故事,便開始解鎖了新的面貌——

千年傳承:從生存通道到精神脊樑

夢裡依稀見故鄉,廊橋依舊水波長。青石板路聲聲慢,歲月悠悠訴衷腸……說起故鄉那座橋,很多泰順人會都會覺得紙短情長難抒胸臆。在浙南羣山褶皺中,泰順人用木頭編織出跨越溪流的古廊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彼時,南遷的泰順先民,在大山裡以編木爲樑的技藝,在險峻的山谷間架起通勤的生存通道。這些無需一釘一鉚的木拱橋,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山城規劃的核心:每隔十里建一橋,橋上設廊屋,供行人避雨、歇腳、交易、議事。

在泰順現存的32座古廊橋中,有15座被列入“國保”,其木拱結構甚至與北宋《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一脈相承,被譽爲“中國橋樑技術的活化石”。

溫州博物館副館長季海波從小就在薛宅橋邊長大,用隨身的相機記錄了來往村民的笑臉,也見證了廊橋的變遷。他曾說“其實人家說它是文物,但我覺得它是一種精神象徵”。

泰順廊橋。圖源:泰順發布

一場洪水的考驗,一場精神的覺醒,讓廊橋根植於泰順人心中的精氣神自然勃發。2016年9月,颱風“莫蘭蒂”裹挾山洪,沖垮薛宅橋、文興橋、文重橋三座國保廊橋。洪水未退,泰順人自發跳入激流,打撈了九成以上的原木構件。一個月內,民間募集近千萬元修復資金,老人捐出積蓄,孩童拾回橋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家快帶領團隊,用傳統技藝將構件一個一個“甄別歸位”。90後青年鄭浩以腳步丈量廊橋變遷,站在同個視角用14793張照片記錄修復全程,剪輯成《廊橋築夢》動人影像,成爲當時網絡爆款之一。

這場自發的“全民救橋”行動,不僅讓國保廊橋在15個月內重生,更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內核在新時代迸發——橋塌了,人心卻築得更牢。

保護與傳承,成了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發展交流活動的關鍵詞,也是研討達成的共識之一。依託數字化技術,古老的廊橋迎來了新的保護方式。如今,文興橋、北澗橋等古廊橋,藉助“廊橋監管保護一件事”數字應用平臺,由AI技術實時監測橋體溫度、煙霧與水文數據等,爲這座千年古橋配上了24小時不下班的“智能保鏢”。

當古老技藝邂逅現代科技,廊橋這珍貴的文化遺產,也以健康而嶄新的面貌,漸漸在文旅領域“出圈”。

以橋爲媒:從文化交流到聯通世界

從山澗到世界,廊橋早已成爲泰順文化IP。

泰順人深知,廊橋的“活態傳承”需與現代生活共振。在廊橋文化旅遊節上,碇步龍舞動橋畔,木偶戲演繹傳說,百家宴擺滿橋廊。在北澗橋旁的民宿,以廊橋幽夢爲主題,枕水聽濤間感受千年文脈,吸引遊客紛至沓來。更引人注目的是,泰順還將廊橋“搬”進城市:街頭雕塑、路燈紋飾、文創產品中處處可見橋影。廊橋,也成了這座城市的符號。

如今廊橋市集已成頗有名氣的文旅品牌。記者 尤建明 攝

當廊橋攜手氡泉,51.6平方公里的範圍,氡泉資源聯接上了廊橋文化,經歷連續6年舉全縣之力攻堅,廊橋-氡泉旅遊度假區,終於加上了“國家級”前綴。廊橋,也伴隨着多元業態植入、特色文化融合,以嶄新的面貌吸引遊客。

泰順廊橋。圖源:泰順發布

如今,廊橋承擔起了新的歷史使命,並首次成爲兩岸文化交流的聯心橋——2019年,一座浙江泰順廊橋跨越海峽,落成於臺灣南投。2022年,廊橋再次走出國門,一座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季天淵創作的廊橋模型,跟着兩個大學生漂洋過海來到美國肯恩大學“安家”。在交接儀式上,美國肯恩大學拉蒙校長欣喜不已,坦言“這是我收到的最棒的禮物”。

廊橋,因其獨特工藝和文化底蘊,成爲中外民間交流重要的文化使者。在省市縣活動中,廊橋模型多次被贈予美、日、韓等多個國家,成爲連接不同文明、文化交流的橋樑。

其實,爲了讓世界看見“中國智慧”,早在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非遺名錄”後,泰順便積極行動,聯合浙閩六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共同推動“閩浙木拱廊橋”成功進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24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再次迎來里程碑式突破,成功轉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成爲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全球的重要窗口。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示吸引不少人氣。記者 尤建明 攝

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發展交流活動中,以橋爲媒匯聚了國家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浙閩兩省四市七縣代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還吸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遺國際培訓中心專家。浙南山城因廊橋研討有了國際範方向,廊橋也吸引了不少全球粉絲代言。

橋見未來:從造橋思維到山區跨越

來泰順參加交流活動的人,許多讚歎雲山之巔的生態之美,也有感嘆浙南邊陲的發展之難。大家在交流中發現,那跨越在山澗的廊橋,似乎也在給當地的發展帶來啓示——泰順人將廊橋的編樑結構技藝轉化爲發展方法論:以小構件編織大格局,以協作力突破資源限。

山區縣,要跨越發展,離不開工業。然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城,怎麼發展工業?以“造橋思維”破解發展難題,眼裡有光,腳下有路。泰順從生態資源稟賦和地理特點中挖掘出新賽道,連續多年組建項目攻堅服務隊,瞄準酒水產業、低空經濟、抽水蓄能等領域,開啓工業強縣攻堅戰。

泰順廊橋。圖源:泰順發布

走進泰順縣羅陽鎮泰順酒谷(酒水產業園),天關山酒業改造提升的新廠已進入忙碌狀態,廠區裡陣陣醬香撲鼻。緊挨着的順水山泉項目也正在生產全新的蘇打水產品,預計在3月份便可投放市場。

深藏的山水硬是吃出了真香滋味,當地在寸土寸金的城區騰出土地1.88平方公里建設泰順酒谷,以酒水主題C位出道:古廊橋酒業、琺酷原漿活啤、金絲玉瑪酒業、醉美溫商酒業、康鴻高端茶飲等紛紛簽約,泰順酒業協會攜手浙江酒業協會,泰順縣政府與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簽約合作……當地圍繞水經濟,正在布新局、下大棋。

在平淡中謀出新奇,在崎嶇中獨闢蹊徑,當各地興起低空經濟時,泰順在浙南山區建設通用機場,打造飛行運動基地,引入通航企業……就在前不久,在泰順註冊落戶的浙江飛翔通航有限公司,還獲頒CCAR-135部運行合格證。公司負責人方仕金介紹,計劃在泰順及周邊地區開展載人(商務包機)或載貨飛行、長途空中游覽、短途空中游覽等多業態運營業務。尚未通高鐵的山區,贏得了空中發展先機。

泰順廊橋。圖源:泰順發布

如遇險阻,化虹行之。這樣的造橋思維傳承下來,便是若要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在省級奶牛遺產改良與乳品質重點實驗室,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獲國家級認證,浙產首例遺產改良胚胎牛在雲嵐牧場降生,多項繁育技術填補國內種業領域空白。在山城工業園區,泰順產的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順利下線,並陸續走向市場,打開了山區縣新能源產業鏈條的關鍵之環。

浙江泰順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新朱灣大橋迎來合龍。這座橫跨飛雲湖的拱橋,橋位高約180米,是電站建設施工交通、物資運輸的主要通道。中鐵十局項目經理尹朋飛介紹,新朱灣大橋建設充滿挑戰:兩個橋臺全部位於懸崖陡壁之上,高邊坡高達110多米,沿山遍佈危石。在政企合力和多方合作攻堅下,項目順利打通了“任督二脈”。

見證人來人往的廊橋,承載着無數的奮鬥故事。如今,這座橋與這座城,跨越千年、來自世界的對話還在延續:這不僅關乎技藝與傳承,更關乎這座城這羣人如何以編木爲樑的智慧,在傳統與現代、守護與創新之間尋找到平衡與默契。

當廊橋從山澗走向世界,當造橋精神化作發展動能,這座浙南山城正以橋爲筆,書寫屬於自己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