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散步最好? 專家揭「黃金時間」與「危險時段」

▲不少人習慣每天散步維持健康。(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洪菱鞠/綜合報導

許多人爲了維持健康,會養成每天散步的習慣。日本健康長壽醫學權威、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的青栁幸利博士,根據超過20年的研究調查指出,大多數疾病靠「走路」就能有效預防,不過,散步雖然簡單有效,時間點和方式也很重要,做錯反而對身體不利。

青栁幸利在著作《所有疾病都能預防的長壽步行(暫譯)》中提到,傍晚是最適合散步的時段,建議一次走大約4000至6000步。原因是這段時間運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體溫,適度的身體疲勞也能幫助更快入睡,經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的人不妨嘗試。

青栁幸利研究團隊曾針對0至100歲的1645位居民,於早晚兩次量測體溫並進行數據分析,結果發現,隨着年紀增長,體溫會逐漸降低,睡眠品質也會跟着變差。因此,除了睡前泡澡能幫助提高體溫、促進入睡外,傍晚散步也是很好的選擇,同樣能達到類似效果。

若擔心手腳冰冷,建議可在睡前輕柔按摩腳踝到大腿,幫助血液循環、減少水腫,並保持室溫,避免體溫過度下降,都能提升睡眠品質。

不少人偏好一早起牀後就到戶外健走或打高爾夫等運動,青栁幸利特別提醒,千萬要避免「早晨起牀立刻運動」。早上剛醒來時,體溫最低,身體還沒完全進入活動狀態,自律神經尚未從副交感神經轉換爲交感神經,如果在起牀後30分鐘內就開始運動,這時心臟負擔會變大,心肌梗塞或其他突發狀況的風險也會升高。

此外,青栁幸利指出,剛睡醒時,身體多處於脫水狀態,即使立即補充水分,從飲入到腸道吸收約需30分鐘,若在這段時間就開始劇烈活動,同樣會提高心臟病與猝死風險。如果無法在傍晚散步,早餐或午餐後也是不錯的散步時段,餐後散步還能抑制血糖急速上升,對糖尿病的預防也有益。

散步固然是簡單又有效的保健方式,仍要正確挑選時間並做好水分補充,才能在安全前提下享受運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