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之後,一地狼藉!

週五,官方下場,正式約談了美團、京東和阿里。

要求徹底停止外賣戰爭,迴歸理性商業競爭。

網上有人說,不應該叫停啊,繼續讓資本放血到底,一直補貼下去,豈不是好事嗎。

的確,資本放血,促進消費沒啥問題,但如果打紅眼了,陷入生死之戰,現金流一旦崩斷,後果不堪設想。

因爲幾家企業,每一個都是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大戶,比如京東,全職員工高達90萬,如果把現金流燒光,財務出險,受難的還是員工。

其次,打外賣戰這件事情,本身不產生任何社會價值,甚至還導致大量商家虧損,價格體系崩壞。

比如最近我去樓下吃飯,老闆說,自從平臺打仗後,人們都去線上點餐,線下堂食基本沒啥人。而線上也不賺錢,因爲你不補,別人補,你就沒了客源,只能等死。

而且外賣戰打響後,本來20塊錢一份餃子,補貼完12塊錢,現在恢復價格,客戶不樂意了,說我們賺得多。

最後就是這次外賣打仗,又有無數小黑作坊起來了,這些作坊都是用的預製菜和劣質原料,也不講什麼衛生,但就是包裝好看又便宜,搶走了一大波客源。讓真正做餐飲的,沒法做生意。

其實這就是內卷。

價格體系一旦崩壞後,想恢復就很難了,整個行業沒有利潤,從業者沒有收入,也就不會消費。而消費者看似拿到了優惠,但實際上,收入也會跟着下降。

畢竟你的消費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消費也是你的收入。經濟靠的是循環,當然也有正循環和負循環。

比如這波除了消費者幾頓飯,幾杯奶茶便宜了,但實際收入提高了嗎?並沒有。

說實話,當國外科技企業卷科技的時候,中國企業還在送外賣搶用戶,看到這樣的競爭狀態,我還挺着急的。

因爲別人是在給社會經濟找增量,而我們則是在存量市場拼刺刀,是無限的內卷和消耗。

一旦未來,對方AI能力完全碾壓我們,用高溢價科技繼續換取我們的廉價勞動力,用科技霸權封鎖我們的增量市場。

那當下的內卷環境,將會更加內卷,人們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我們要停下來思考,爲什麼中國人這麼愛卷?

比如光伏產業,這麼好的產業,領先全球,結果硬是自己把自己卷死了,賣給國外的價格非常低,純屬是用國內勞動人民的汗水,給外國人創造福利。

還有新能源汽車,寧願自己不賺錢,也要把對手殺死,把供應鏈的利潤壓縮到極致,把員工工資壓倒極限,恨不得都996連軸轉。最後汽車照樣還是賣不出去。

爲什麼這麼卷?

我覺得,對於企業來說,就是用“戰術的勤奮”掩蓋了“戰略的懶惰”。

比如某遊戲大廠,只要別人做一款遊戲火了,他就馬上拿來抄,然後套用同一個運營模版,開發出一系列的圈錢玩法,割國內用戶韭菜。

爲什麼當初黑悟空神話出來的時候,撼動全球?

是因爲中國終於走出了一家企業,用實力把中國遊戲工業送上了國際舞臺。還有《哪吒》的出世,建立了中國動畫電影工業史的里程碑。

創新,纔是正途,而不是內卷。

但大多數企業,現在爲止,依然搞不清楚狀況,你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我價格永遠比你低,直到把一個行業做到徹底不賺錢,以把別人踩在腳下作爲勝利的參考。

當年共享單車大戰,最終產能過剩,漫山遍野都是廢銅爛鐵,行業徹底幹崩了。

現在的新能源車,又是這樣,你生產2000臺車,我就生產20000臺,你生產20000臺,我就生產200000臺。

各家都在拼產能,結果有的車,造出來,就根本沒人買,還要繼續造。他們從來不思考,爲啥沒人買,是不是產品問題,設計問題。他們只認爲是不夠便宜。

結果又是一堆破銅爛鐵,而背後則是無數勞動力的壓榨。

其實他們根本不明白,社會總需求是有限的,存量市場下,只有真正的好產品才能撬動更多的細分需求,這個道理,小米懂、華爲懂、理想懂,至於其他,就不說了。

世界最不卷的地方是歐洲。

其實剛開始也捲過,但馬上發現不對勁。

因爲工廠生產再多東西,需求都是有限的,反而犧牲了大量人的勞動時長,人們沒了幸福感。

於是他們開始控制產能,把價格提高,這樣企業就有了利潤,當地還成立了工會,保障勞動者的收入,收入高,消費高,企業有利潤,繼續發高薪,這樣恰恰又形成了新循環。

可能有人說,歐洲那是福利高、保障高,經濟發達,我們能比嗎?

那麼越南呢?泰國呢?還有馬來西亞等等。

這些地方都很窮的,但是人們也不卷,儘管工作再累,自己也需要生活,下班了喝喝啤酒,海邊逛一逛。如果老闆要求加班,員工就集體抵制。

全球,唯獨東亞人是最卷的,除了中國,還有日韓。

結果前段時間去日本,發現日本人也不捲了。因爲年輕一代拒絕 “過勞文化”,對 “工作即人生全部” 的價值觀產生逆反,更傾向於 “工作是爲了生活,而非生活爲了工作”。

如果資本壓榨太厲害,他們就用“低慾望”進行抵制。其實這些年日本人的幸福感反而是在上升的。

再看中國人,從生下來那刻就開始了。

學習好不好啊?大學考進985了嗎?娶的老婆家庭如何呀?嫁的男人行不行啊?結沒結婚啊?買沒買房和車啊?生的孩子乖不乖啊?孩子學習好不好啊?大學考進……

所有人都在比,都想成爲人生人,都認爲自己不是普通人,孩子更是天選之子,不努力就白瞎了天龍基因。

然而人們在不斷努力和慾望的加持下,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害怕幹不好,被老闆批評,從而低聲下氣,害怕被裁員,從而表演式努力,害怕升不上去,即使身體被搞垮了也無所謂。

但他們並不知道,需求是有限的啊。

比如清華每年只招收4000個學生,孩子們補習,是4000個,不補習也是4000個。但爲啥要補習呢?

因爲一些人總覺得,我補習,我就贏了,就能把你踩在腳下。結果一個補,兩個補,三個補,千千萬萬的孩子都被送進了補習班。

拼得頭破血流,發現機會還是頭部那4000個。而自己的孩子卻因爲被極端壓榨,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在其他方面變得平庸。

當然這也跟社會,脫離不了關係。

改革開放後,中國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百年曆程,社會階層流動性一度很高,但近年來,突然就跌入了 通縮的“存量競爭” 階段。

優質教育資源、高薪崗位、核心城市房產等 “機會” 增速放緩,而參與者(尤其是年輕一代)數量龐大。

這種 “僧多粥少” 的局面,迫使人們通過 “加碼投入”爭奪有限機會,形成 “捲上加捲” 的循環。

而中國本來可以實現多元化生活的,比如三四線城市,本來就是一方淨土,不需要那麼拼命,生活節奏慢一些,能給更多人幸福感。

結果硬是把房價擡高,物價擡高,讓人們買不起房,從而被迫過度勞動,接盤高房價。但這些透支的勞動力,最終化成的利潤到哪裡去了呢?是一些人的歌舞昇平,是街道邊的形象工程,是皮帶哥轉移到國外的資產,和2萬多億的債務。

易經有云,陽盛陰衰,過猶不及。

這根弦一旦崩斷了,琴就徹底毀了。

現在就是這樣,極端的內卷壓力下,國內年輕人開始用行動進行抵制。不結婚,也不生娃,不消費也不買房。

“老登們,您們繼續卷,我就不參與了。”現在00後的心態非常佛系,甚至有點兒像泡沫後的日本,慾望極低,覺得再努力都沒用,還不如不努力。

這樣的情緒,正在廣泛傳播,而喚醒年輕人的拼搏欲,又要花幾十倍的功夫,這點從刺激生育就能看出來。

首先要創造一個有安全感、有預期的環境,其次要爲人們打開上升的通道,讓競爭更公平,避免無意義的消耗,優化資源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還要拓寬成功的評價標準。

起碼,可以讓人們有權利選擇不努力的人生,可以在房價低、物價低的地方,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而那些真正想拼搏的人,大可以去一二線城市,去努力奮鬥,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高光時刻。

這兩者並不衝突。

但我對宏觀調控,其實不抱有太多希望,所以我一直在建議大家,不要沉迷於宏大敘事,而是要講好自己的微觀故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距離我們是很遙遠的,對於我們來說,修身齊家足以,擁有一個吃飯的技能,積累出第一桶金,通過投資日富一日,保護好自己和家人,過好小日子,比什麼都強。

不被世俗裹挾,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不活在別人設計的遊戲規則裡,不卑不亢,不焦慮內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真正跳出內卷。

人的痛苦,大多來源於慾望與掌控力之間的失衡。

當能力不足的時候,切記不要追求太多,否則會被慾望牽扯,痛苦而煎熬。這時候反而要放下執念,專注當下,當能力提高後,再去進一步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普通人能不能逆襲,沒有人能保證,但足夠的努力和正確的方法,一定能提高逆襲的概率。終生學習,徐徐圖之,我接下來也會分享一些投資方面的見解和分析,幫大家穿越週期,過得更順一些。

本文完,如果喜歡,請點擊在看。關於投資分享、實操思路、人生感悟和一線資訊,都會放在星球,有需要的讀者,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後閱讀。歡迎跟98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成長,日富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