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停看聽-正視金融科技發展阻力 設立百億創新基金落實普惠金融

臺灣金融科技近年發展雖有初步成果,惟整體創新動能仍顯不足。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金融科技近年發展雖有初步成果,惟整體創新動能仍顯不足,與國際先進市場差距逐漸擴大。臺灣金融科技創新受制於體制性不對等環境,需正視新創面臨的多重製度性障礙,急需創新設立由產業專家主導、非金融機構掌控的「金融科技創投基金」,以實踐普惠金融與全民財富共創。

體制綁架創新,新創進退失據

臺灣金融科技新創長期受限於金融資源與監理權力集中於既有金融機構,形成不對等的競爭結構。許多新創業在開放銀行、數位身份、保險科技等關鍵應用領域,創意屢遭大型金融機構「參訪後複製」,資源更是集中於傳統業者,排擠了真正創新的發展空間。

金融監理沙盒本應鼓勵創新,實際上卻常變成讓金融機構選邊站的場域,新創只能當附庸。新創無法取得關鍵授權、缺乏導入空間,甚至遭遇不合理條件限制,創業環境充滿不確定風險。

金管會創新處應直接挹注新創

肯定金融監理機關成立「金融科技創新處」是一正向新發展的開始,但也呼籲政府應重新思考資源分配方式。過往資源委由金融機構扶植新創的邏輯,常導致新創淪爲資源被「抓去配對」、技術被「驗收轉用」的附屬角色。「創新處若真要發揮實質功能,應直接給予新創支持與通路,而非繞經金融機構再配發。」新創需要的是公平競爭的場域與自主發展的空間,而非在巨獸陰影下苟延殘喘。

多年來AI金融科技協會廣納凝聚社會各層面意見,致力推動設立「普惠金融創新基金」,打造開放金融新格局,更於2023年AI金融科技發展論壇中提出具體政策建言:成立以「普惠金融創新科技」爲核心的百億元創投基金,明確排除金融機構主導權,轉由具科技與產業經驗的中立第三方機構運作,該基金應聚焦投資於包含數位身分認證(DID)、電子KYC、跨境支付、AI風控、區塊鏈等具顛覆性潛力之技術領域,並且結合國發會與民間法人資金,共同推動技術落地與國際接軌。

守護全民資產,創造全民財富

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人民及企業擁有更安全、更公平、更有價值的資產與生活方式。未來應擴大金融創新的發展空間,讓AI、區塊鏈、開放金融等技術真正爲全民所用,實踐數位時代的普惠金融。

AI金融科技協會強調,若無系統性改革,臺灣將錯失全球金融科技轉型關鍵機會,呼籲政府應積極改革監理架構、重塑新創生態,真正讓創新者有位子、創意者有空間、科技者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