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學期,北京中小學開人工智能課!

來源:北京晚報微信公衆號

日前,北京市教委印發《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與模式,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設置中小學

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

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開齊開足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探索設置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研製《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鼓勵各區和中小學校探索建設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特點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課程。

推動構建“高校+企業+中學”聯合培養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的體制機制,結合“苗圃”工程,探索高校與中學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階課程。

通識教育

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

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學校可將人工智能課程獨立設置,也可以與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

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爲主,重在啓蒙學生人工智能思維;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爲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爲主,重在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探索AI賦能的新型“雙師課堂”組織實施模式,促進全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社會資源單位面向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建設中小學校外人工智能實踐基地。

升級北京市空中課堂

打造“人工智能應用超市”

升級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北京市空中課堂),拓展開發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學習數據迴流、課程迭代更新、應用場景拓展,打造一站式“北京基礎教育人工智能應用超市”。

加快完善全市教育系統“雲-網-邊-端”一體化基礎設施,引入自主可控的開源AI框架和工具,支持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

開展“智慧校園+”行動,支持百所新型智慧校園示範校進行智能化改造和典型應用場景創設,並將應用場景轉化爲探究性項目課程,形成“百校帶千校”的發展格局。

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

實施“百千種子計劃”

從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鼓勵有條件的區、校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轉崗培育等方式充實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

市、區教研部門把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常態化教研範圍,研製中小學人工智能賦能學科教學創新指南,將AI技術融合到各學科教育教學中,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和應用能力。

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實施“百千種子計劃”,吸引相關學科教師參與,分批重點培養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領域100位專業名師和1000位骨幹教師,輻射帶動所有任課教師。對於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教學成果評選、職稱評審、績效保障等方面加大傾斜支持力度。

拓展AI+應用場景

探索AI賦能的具有首都特點的場景式、浸潤式、融合式實踐育人體系,持續深化“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豐富“課間一刻鐘”活動,助力課內課間課後一體化育人。拓展AI+智慧體育、AI+美育浸潤、AI+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場景,探索AI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

建立覆蓋全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形成學生健康成長檔案,開展常態化心理狀況監測分析,建設全天候陪伴的AI健康師。

鼓勵有條件的區和學校建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發揮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和各區分院的作用,組織開展人工智能等主題的夏(冬)令營。

打造一批

人工智能示範區示範校

通過推進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結合智慧校園建設等工作,進一步開放應用場景、總結成熟經驗、強化工作推廣,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實施。

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和應用場景徵集與評選活動,遴選形成一批優秀案例和典型場景。鼓勵開展人工智能科技節、人工智能作品展、人工智能課堂教學展示等多樣化交流活動。

引導學生在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感知、體驗人工智能,掌握必要的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工智能素養,涵養科學探究精神,培育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百餘所北京中小學試點

“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全開放”

去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發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在教育領域不斷強化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朝陽區、海淀區注重先行先試,相繼出臺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門頭溝區、石景山區、西城區、海淀區共同成立了北京市“教育+AI”應用場景創新聯盟。

目前,已在6所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5所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應用試點學校、91所中小學智慧校園示範校中全面開放應用場景,對接頭部企業進行資源支撐,引導學校在“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六大領域開展探索嘗試,取得了一些顯著成果和典型應用。

“AI 助教”方面,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開展“人工智能課堂評價系統助力教學循證改進”探索,通過智能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數據採集和分析,爲教師提供教學決策依據,入選教育部2024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

“AI 助學”方面,地處門頭溝區山區的清水學校與城鄉聯盟學校、海淀區手拉手學校的師生,藉助人工智能算法,共同開展《螞蟻回家的路》小課題研究。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等學校選取部分年級的數學學科開展試點,打造“學伴空間、智慧作業、個性化學習手冊”等應用場景。

“AI 助育”方面,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藉助智慧體育穿戴設備和AI視覺識別技術無感採集運動數據,並通過AI分析體質監測數據,應用於體育教學和決策,實現體育個性化教學、精細化管理和科學化決策。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利用基於DeepSeek平臺的“AI心理智體”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全天候響應學生心理需求,結合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情緒狀態,並提供個性化建議。

“AI 助評”方面,‌北京市第二中學通過“智慧筆”“手勢識別”等智能設備,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精準度。

“AI 助研”方面,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實現將DeepSeek大模型接入全場景教師發展平臺“八十e家”,實現智能備課和智能評價的創新性應用。北京市一七一中學建立AI課堂創新研究中心,開發“智能協同備課系統”“智能聽評課系統”、“校本智能科研系統”,利用資源生成性、教育性帶動教師學習、反思與成長。

“AI 助管”方面,北京市宏志中學完善AI賦能的“三院十部”制管理體系,實現學校管理模式從治理向智理轉變。

此外,朝陽區日壇中學藉助市級“城鄉手拉手”項目,爲平谷區馬坊中學建設人工智能智慧教室,促進教育均衡。

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綜合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