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 應回歸保險本質
全民健康保險邁入第三十年,各界發出的是檢討與憂慮聲浪,呈現的是醫護過勞出走,醫療資源不敷需求的現象。全民健保之所以走到步履蹣跚的這一步,早在開辦之初便已埋下病根,卅年之後遂爲沉痾。
健保其名既爲保險,其目的是避免國民因病而窮、因窮而無法就醫,所以理應保大病不保小病,畢竟民衆不可能因感冒拉稀而傾家蕩產。但自開辦起,它實質上已是一種社會福利。健保制度病無大小包山包海一律支付,且在開辦之初爲博取支持度,政策明顯是鼓勵消費,也如願在「俗擱大碗」、甚至「澤及海外」的口碑下造就舉世難匹的滿意度。但風光的背後,民衆已產生過度依賴健保的現象。
臺灣醫療遠非普及,實乃氾濫,民衆一年平均就醫十七點六次,但OECD國家一年才七次,顯然臺灣民衆就醫次數偏高了非常多,「過度看診」、「醫療浪費」耗用資源不知凡幾!迴歸保險本質,可將珍貴的醫療資源回防到重大疾病,否則擴充再多醫療資源、投入再多醫護人力、編列再多預算補貼都無法扭轉健保頹勢。
究竟我們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救急解困、可長可久的全民健康「保險」,或是一卡在手刷到飽的小確幸健保?健保資源有限人人皆知,應保障的是危困重症或小確幸,這是關乎還有沒有下個健保三十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