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選對時間能降血糖!醫師曝黃金關鍵:不是愈多愈好

▲喝水可以幫助減重,醫師曝黃金關鍵。(示意圖/免費圖庫Unsplash)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在臉書發文,提及了一項2024年《JAMA Network Open》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強調了喝水對健康的多重好處。這項研究回顧了全球18篇臨牀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每天攝取足夠的水能幫助減重、降低腎結石復發、改善血糖,甚至延長泌尿道感染的發作間隔時間。

研究指出,每天增加1500到2000毫升的純水攝取最爲理想。張家銘建議,餐前喝水是黃金關鍵,對體重與血糖都有效,能顯著加速減重,因爲這能讓胃有預先的飽足感,減少暴飲暴食或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的機會。此外,一項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顯示,三餐前分別攝取固定量的水,能在八週內讓空腹血糖下降超過30 mg/dL,效果接近部分血糖藥物。

針對餐前喝水是否會稀釋胃酸的疑問,張家銘解釋,正常情況下,胃酸會根據胃內容物自動調節分泌量,餐前喝200到500毫升的水不會影響消化,反而有助於胃部預熱和保護胃黏膜。

對於有腎結石病史的人,研究建議每天讓尿量達到2000毫升以上,可在五年內將腎結石復發的機率下降近一半。而對於經常反覆泌尿道感染的女性,每天額外攝取1500毫升的水,不僅能延後下一次感染時間,還能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張家銘提醒,喝水不能一味「愈多愈好」,像是有過動膀胱、夜尿困擾的長者或腎臟病患者,應在增加水攝取前評估自身狀況。建立「身體回饋式的喝水習慣」更爲重要,觀察尿量、尿色與精神狀態,讓喝水成爲生活節奏的一部分。

他建議,起牀、出門、飯前、下午和睡前各喝一杯水,讓喝水成爲日常照顧自己的信號,逐漸提升身體健康狀態。張家銘強調,喝水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有科學依據的健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