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丨誠信底色關乎消費信心與市場健康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希望有關方面能夠緊盯新苗頭、新問題,找準痛點,讓常態化打假深入線上線下各個角落,用更有針對性的舉措提升監管質效,把“3·15”的一夜出擊變成365天的守護。

宣稱“EO滅菌,不用洗直接穿”“抑菌率高達99%”的一次性內褲,出廠前“徒手製作”“根本不殺菌”;承諾“不泡藥”的蝦仁實際經過保水劑處理,1斤解凍剩3兩,磷酸鹽含量超標145%;大量未達到國家檢測標準的電線電纜成爲搶手貨,商家還能提供齊全的資質報告和造假“一條龍”服務……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不少涉嫌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產品,都與公衆日常生活、公共安全密不可分。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消息,涉事地方相關部門和執法力量已第一時間介入調查,部分涉事企業責任人被控制,相關調查工作正在進一步開展中。

上述曝光觸目驚心,一些商家無底線“背刺”消費者,危害極大。比如,一次性內褲已經成爲不少差旅人士、孕產婦、老年人的常備品,“老人孩子都適合吃”的蝦仁是直播帶貨的熱門商品,但它們背後都有不爲人知的另一面——材質爲“滌”卻標註爲“棉”、無任何殺菌處理卻宣稱“EO滅菌”、“泡藥”十幾個小時卻承諾“0保水劑”……不難發現,這些商品的信息和賣點幾乎都是以零門檻、零成本的方式“按需”隨意標註的,商家 “說什麼就是什麼”,消費者無從考證。如此不誠信的操作之下,不知有多少消費者上當受騙、接連踩坑。

這些問題產品頻頻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消費者的知識盲區——對消費者而言,如何識別、防範食品領域的“科技與狠活兒”一直是難題,在此番“3·15晚會”中,有企業責任人直言不諱“顧客不懂”;職能部門的監管乏力——雖然近年來職能部門加大了對線上業態的監管和查處力度,但互聯網經濟的跨地域特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職能部門的監管觸角,同時依託互聯網的交易點多面廣,識別和查處確實不易;惡意競爭和價格內卷——諸如衛生用品、網紅食品等,直播電商爲其拓寬了銷路,也帶來更激烈的競爭,諸如建材產品,往往種類繁多、價格混亂、“肉眼無法區分真僞”,於是,價格戰愈演愈烈,產品質量和誠信底色不斷“縮水”。

當價格“內卷”難以抵擋,消費者便可能爲各種“價低質劣”的商品買單,進而承受健康危害、安全風險。據應急管理部統計,國內重大火災案例中,因線纜引發的火災佔50%以上,居各類火災之首,全國近十年來發生因電纜着火蔓延成災的重大事故逾百起。更令人憂心的是,一旦劣幣驅逐良幣形成氣候,正規企業的生存發展便會面臨嚴峻挑戰,進而觸動整個行業和市場的發展。

每一個被曝光的消費陷阱,都可能是監管未曾觸及的盲區。希望有關方面能夠緊盯新苗頭、新問題,找準痛點,讓常態化打假深入線上線下各個角落,用更有針對性的舉措提升監管質效,把“3·15”的一夜出擊變成365天的守護,不斷迴應公衆關切和期待,呵護消費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任務,第一項便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要求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某種角度上,無論是消費還是內需,都對方方面面的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說白了,東西好纔能有買家,人們纔會樂於消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釋放了遏制相關企業參與價格內卷、惡性競爭,激勵企業迴歸品質、積極創新、健康發展等鮮明信號。

撕下“掛羊頭賣狗肉”的面具,剷除“開門做生意,宣傳全靠編”的生存土壤,促進消費市場信息更公開透明,讓誠實守信、貨真價實不難企及,是打擊個案之外更須關切的問題。讓人們消費更放心更有信心、讓經濟社會發展更有秩序,功夫須用在當下。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