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彩禮成爲影響結婚率重要因素之一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在我國婚姻制度發展過程中,彩禮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傳統與現代、情感與利益、個體與家庭等諸多複雜的關係。從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高額彩禮問題的特別關注,彩禮這一傳統習俗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法律審視和社會討論。筆者認爲,彩禮不僅是個人進入婚姻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觀察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

彩禮作爲一項傳統習俗,承載着禮儀往來、締結兩姓之好的美好寓意。在傳統農業社會,彩禮與嫁妝共同構成兩個原生家庭對新婚夫婦的經濟支持,不僅發揮了特定的社會功能,更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彩禮的性質逐漸發生了變化。部分地區彩禮從象徵性禮儀異化爲實質性的經濟要求,甚至在一些地區演變爲赤裸裸的財富比拼。當“三斤三兩百元鈔”(約14.35萬元)、“萬紫千紅一片綠”(1萬張5元、1000張100元、若干50元鈔票)成爲婚姻的硬性門檻,彩禮似乎已背離初衷,成爲許多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

高額彩禮加劇了婚姻市場的緊張狀況。在農村地區,適婚男女比例失衡,不少男性因無力承擔高昂的彩禮費用被排斥在婚姻市場之外。由此形成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焦慮,甚至衍生出“因婚致貧”“因婚返貧”等社會問題。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彩禮金額遠超正常範圍時,婚姻關係本身可能被物化,夫妻情感基礎也不牢靠,這無疑爲家庭關係埋下隱患。從這一角度分析,高額彩禮確實已成爲影響結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對這些問題,法律層面已作出迴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彩禮糾紛的司法解釋明確了彩禮的法律邊界和相關糾紛的裁判規則,區分了彩禮與一般贈與,並對發生糾紛時的返還條件與比例考量進行了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司法機關在尊重傳統習俗與維護公平正義之間的平衡智慧。當然,現實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界定“價值不大”,如何量化“共同生活時間較短”,如何平衡地區差異、統一裁判尺度等,這些都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高額彩禮治理納入鄉村治理體系,表明這一問題的治理已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文件提出要發揮羣團組織作用、加強婚戀服務、打擊婚騙行爲等,體現了多管齊下的治理思路。同時,一些地方實踐也提供了有益經驗,如江西的“彩禮累進稅”、河南的“零彩禮光榮榜”等創新舉措,通過經濟槓桿和榮譽激勵引導彩禮迴歸理性。這些探索表明,政策干預能夠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推動彩禮習俗實現現代化轉型。

但彩禮習俗的現代化轉型需要更加系統的制度設計。如可以考慮建立彩禮指導標準,將其與當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掛鉤,防止因攀比行爲造成金額失控;明確彩禮歸屬應爲新婚夫婦共同財產,而非女方家庭收入,恢復其“新家庭啓動金”的原始功能;完善婚前協議制度,爲彩禮問題提供協商框架。這些措施既能保留彩禮的文化象徵意義,又能減少其負面效應。

移風易俗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法律、政策、教育、宣傳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法律規制爲彩禮糾紛提供裁判依據,政策引導爲習俗轉型創造環境,而價值觀念重塑可能是根本解決之道。應當通過持續的社會宣傳,引導人們樹立以感情爲基礎、以責任爲紐帶的現代婚姻觀,讓年輕人從物質壓力的焦慮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婚姻自由。

簡單的“一刀切”式廢除彩禮,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應當考慮爲其注入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內涵。當彩禮不再成爲婚姻的負擔,而是代表步入新生活的美好祝願時,這一古老習俗便能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全媒體記者 王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