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AI硬件已經失敗了

在AI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誰能想到,一款曾被譽爲“智能手機殺手”的AI硬件,竟在短短一年內從巔峰跌入谷底?

2024年4月,AI設備公司Humane推出的AI Pin以其創新的胸針式設計和AI交互功能,一度引爆科技圈,預售火爆,媒體爭相報道。

但僅僅幾個月後,這款產品就面臨海量退貨、功能吐槽,最終在2025年2月被惠普以1.1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資產,公司實質上關停,產品被退市。

這不僅僅是一個創業故事的落幕,更是AI賽道的拷問:當資本狂熱遇上技術瓶頸,究竟是“實火”在燃燒,還是“虛火”在作祟?

AI硬件明星的突然隕落

想象一下,你花了699美元買到一個胸針大小的設備,它能投影信息到你的手掌上、實時翻譯語言,還能識別物體並提供建議——聽起來像科幻電影裡的黑科技,對吧?

這就是AI Pin在2024年4月推出時的賣點。這家由兩名前蘋果高管創立的初創公司,憑藉創始人的明星光環和產品的前衛設計,迅速成爲焦點。

產品發佈前,Humane已累計融資2.3億美元,估值高達8.5億美元,投資者涉及業內多位大佬。媒體報道稱,AI Pin的預售訂單一度火爆,甚至在網絡交易平臺被炒到高價。

然而,好景不長。推出後不久,用戶反饋如潮水般涌來:電池續航僅幾小時、設備過熱導致無法使用、語音識別準確率低、投影功能在室外幾乎失效。

更糟糕的是,2024年8月,美國知名科技媒體網站稱,Humane的退貨率驚人,幾乎所有售出的設備都被退回,公司庫存堆積如山。

到2025年2月,Humane宣佈將大部分資產和員工出售給惠普,交易額僅1.16億美元,遠低於其峰值估值。

這意味着,Humane在燒掉2.3億投資後,以“賤賣”告終,AI Pin產品將被退市,現有的用戶只能獲得有限退款或支持服務。

此後,其官網一度顯示部分地區“不可用”,社交賬號更新停滯,創始人也鮮有公開露面,引發了行業關於“跑路”的猜測。

這個事件迅速登上各大科技媒體頭條,報道中稱,這標誌着“AI硬件的泡沫破裂”。紐約時報剖析了Humane從推遲發貨(原定2023年10月,延至2024年4月)到最終崩盤的全過程。

媒體評論道,AI Pin的失敗在於忽略了用戶兜裡的智能手機,它試圖取代手機,卻連基本功能都做不好。更有媒體指出,惠普的收購更像是撿漏,旨在吸納Humane的專利和技術團隊,而不是延續產品本身。

這起事件不只震動了硅谷,還讓投資者和消費者開始反思:AI硬件的“革命”承諾,究竟有多少是真金白銀?

從狂熱到崩盤的內幕

Humane的隕落並非孤例。2024年,同類AI硬件Rabbit R1也遭遇類似命運。這款售價199美元的掌上設備,宣稱能通過AI代理執行任務,如訂餐或叫車,卻被媒體評爲“半成品”,存在安全漏洞和功能缺失問題。儘管Rabbit公司仍在更新軟件,但預售的4萬臺設備中,許多用戶選擇退貨。

媒體在2024年底回顧中,將Rabbit R1和Humane AI Pin並列爲“年度三大硬件失敗品”,強調它們暴露了AI硬件從概念到落地的巨大鴻溝。

回想AI Pin的崛起,彷彿一夜之間,AI硬件就成了投資界的香餑餑。2023年,Humane在產品還未面世時,就通過一場明星雲集的發佈會吸引眼球。

創始夫婦在演講中演示了AI Pin的“手掌投影”功能,瞬間刷屏社交媒體。

投資者們蜂擁而至,爲什麼?據專業機構數據,Humane的融資歷程顯示,早期輪次主要看重創始人的蘋果背景——一位曾是iPad軟件總監,另一位則參與了iPhone設計。他們承諾的“無屏交互”概念,契合了當時AI熱潮下“取代智能手機”的敘事。OpenAI創始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投資Humane是因爲“它代表了AI從軟件向硬件的躍遷”,而另一名投資者則是看好其在企業級應用的潛力。

營銷策略更是推波助瀾。Humane與KOL合作,在Instagram和TikTok上發佈炫酷演示視頻,營造“一機難求”的氛圍。

產品宣傳強調“解放雙手”,但事後分析顯示,許多功能如實時翻譯,其實依賴雲端AI,並非硬件獨創。紐約時報稱,Humane的營銷中,有近30%的演示是後期編輯過的,誇大了實際性能。

這股“風口”並非獨Humane所有。

2024年,類似項目如Rabbit R1通過展會一炮走紅,預售首日賣出1萬臺;還有一款掛脖式設備,融資數百萬,宣傳“永不遺忘的記憶助手”。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抓住AI大模型(如GPT-4)的東風,包裝成“革命性硬件”,但底層技術壁壘不高,更多靠概念炒作。《斯坦福AI指數報告》2024數據顯示,2023年AI硬件投資激增13倍,許多項目估值虛高,脫離實際應用。

最終,“風暴”來得猝不及防。Humane前員工透露,公司內部從2023年底就亂象頻生:技術研發停滯,電池過熱問題反覆測試未解;資金鍊緊張,月燒錢率高達數百萬,卻因交付延誤無法變現。

供應商反饋顯示,Humane的激光投影模塊良率僅70%。

行業專家指出,AI Pin的技術路徑從一開始就站不住腳——依賴高功耗芯片,卻無有效散熱設計,導致用戶體驗崩盤。媒體在2024年5月的評測中,直接“卸妝”其功能:語音響應延遲達10秒,遠超智能手機;物體識別準確率不足80%。這些問題累積,最終在用戶退貨潮中爆發。

創始人的去向也耐人尋味。收購後,兩名創始人加入惠普,繼續AI項目,但網友們吐槽這像是“體面退場”。他們的過往經歷本是加分項,卻也埋下隱患:脫離蘋果的資源後,供應鏈管理經驗不足,導致延誤。

類似Rabbit R1,其創始人在採訪中承認,早期忽略了安全漏洞,如API暴露用戶數據。2025年一份報告列出,2024年90%的AI初創失敗源於市場需求不足和高成本,Humane正是典型。

這些內幕告訴我們,AI硬件的“風口”往往是資本與營銷的合力,而“風暴”則源於技術與運營的脫節。Humane的案例,像一面鏡子,照出行業痛點。

下一個“Humane”會是誰?

Humane的崩盤後,AI硬件賽道並未冷卻,反而進入“去僞存真”階段。

目前火熱的子領域如AI眼鏡,正上演類似戲碼。拿Ray-Ban Meta智能眼鏡爲例,2023年推出,集成AI助手,能拍照、翻譯,銷量超30萬副。但問題也顯露:隱私擔憂(攝像頭隨時錄像)和電池不足一天。

媒體在2025年評測中稱,它的市場前景樂觀,預計2025年AR眼鏡市場達500億美元,但需解決舒適性和功能集成。另一款Xreal Air 2,聚焦AR顯示,融資1.2億美元,卻面臨內容生態缺失,用戶反饋“戴久了頭暈”。

誰可能重蹈覆轍?Friend AI Pendant,一個2024年推出的掛脖設備,宣傳“情感陪伴AI”,融資數百萬,但媒體分析指出,其商業模式依賴訂閱,卻無獨特技術,易被手機App取代。相比之下,Oppo Air Glass 3以輕量化設計脫穎而出,並在展示中獲贊,但需警惕供應鏈風險。據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AI硬件失敗率或達85%,關鍵在於是否穿越週期。

投資者們已趨理性。2024 AI趨勢報告顯示,經歷Humane事件後,資本更青睞有生態支持的項目,如與英偉達合作的硬件。行業觀察者建議,項目需證明“實火”——如可持續盈利模式和技術壁壘。IBM的2024趨勢報告強調,硬件需融入現有設備,而非孤立創新。

對消費者來說,如何避坑?別被“革命性”概念迷眼。選購時,看實際評測:電池是否耐用?功能是否實用?

如Ray-Ban Meta,用戶故事顯示,它在旅行中翻譯菜單超方便,但隱私設置需手動調整。有媒體警告,AI硬件易成電子垃圾,Humane的700美元設備如今成擺設。建議:從小額訂閱起步,試用後買;關注開源社區反饋,避免“智商稅”。

Humane的隕落,是AI硬件的“價值迴歸”起點。

未來,誰能煉“虛火”爲“實火”,或許就在於平衡創新與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