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女校“她”力量 | 溫家琦:從文藝少女到導彈專家
在吉林市,有一座創辦於 1907年的吉林女子學校,它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專門培養女性人才的學校,見證了松花江畔的百年變遷。從五四運動的激昂吶喊,到新中國的建設征程,吉林女子學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女性,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紅色樂章。
我國導彈設計高級工程師、中國航空學會會員、中國宇航學會會員、中國翻譯協會會員——溫家琦,正是這所學校的傑出校友之一。
1931年2月11日,溫家琦出生于吉林市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溫之新是吉林市第一屆中蘇友好協會會長、著名翻譯家,他的進步思想對年幼的溫家琦產生了深遠影響。1945年,年僅14歲的溫家琦在吉林女中(現吉林女子學校)讀書期間,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創作了思想進步、極具感染力的劇本。
新中國成立後,溫家琦懷着報效祖國的滿腔熱忱,先後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潛心鑽研航空專業知識。1961年,她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進入國防部五院(現爲航空航天部)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我國第一批自行設計的海鷹2號、上游1號等 4個海防導彈型號的研製工作中。在長達28年的航天生涯裡,她先後撰寫並發表了多篇技術報告,其中包括二級《航天部報告》一篇、三級《航天部報告》兩篇,兩項導彈研製課題榮獲國防科工委科技成果獎。此外,她還參與了《世界導彈大全》《俄漢軍事大辭典》《世界軍事知識詞典》《現代國防知識叢書》等重要書籍的編撰工作,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溫家琦不僅在科研領域成績斐然,工作之餘也堅持筆耕不輟。她自幼熱愛文藝,中學時代便開始進行創作。工作後,她利用業餘時間翻譯小說,翻譯出版了《中斷的友情》《生活與命運》《列寧在克里姆林宮》等與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關的作品,爲豐富當時人民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7年,在吉林女子學校建校百年之際,溫家琦回到母校,後續將自己多年來撰寫、翻譯出版以及參加編寫、編輯和主編的100餘冊圖書捐贈給了吉林市圖書館和母校,以此表達對家鄉人民和母校師生的深厚情誼。
作者:邱延鵬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玉鑫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傑